运动生理学教学网站  
详细内容

尿的生成过程

[日期:2007-06-20] 来源:  作者: [字体: ]

尿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三个环节: ①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②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③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下面分别介绍这三个环节。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一部分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都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内,这种液体称为滤液或称原尿。血细胞和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不能滤过,仍保留在血液中。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滤过膜上有许多裂隙,形成大小不等的小孔,滤过膜的通透性就是以物质分子量大小是否能通过小孔来决定的(图6-2)。由于血浆中小分子的葡萄糖、尿素、尿酸、肌肝和各种离子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因此,滤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都与血浆内的浓度近似。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分子量为6.9万)极少滤过。分子量超过7万的物质如球蛋白、纤维蛋白筹则不能滤过。一般以分子量7万为滤过膜通透性的界限。Hb(血红蛋白)的分子量虽6.4万,但它和血浆中的结合珠蛋白相结合,成为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所以也不能滤过。只有当Hb大量被破坏,产生溶血,Hb浓度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时,末结合的Hb才能进到滤液中,从尿中排出,这种尿液称为血红蛋白尿。在一般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是比较稳定的。

 

   2.有效滤过压

     ①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推动血浆通过滤过膜的主要力量,用微穿刺法直接测得鼠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平均为45mmHg。

    ② 肾小囊内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力量,平均为lOmmHg。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主要力量,在入球端约为2OmmHg,随着水分滤出,胶体渗透压不断上升,在出球端约为35mmHg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入球动脉端有效滤过压:45-(20+10)=15(mmHg)

    出球动脉端有效滤过压:45-(35+10)=0(mmHg)

 

    3.肾血流量

    肾脏在血压变动于80-18OmmHg范围内时,依靠其自身调节可使血流量保持稳定。正常人安静时两侧肾脏血流量每分钟为1.2升,每昼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可达170-180升,约为体重的3倍。

    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重吸收作用是指滤液(原尿)流经肾小管与集合管内时,其中水和某些溶质全部或部分地透过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与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

    重吸收方式有两种:被动重吸收和主动重吸收。

    ① 被动重吸收 滤液中的溶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时,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二者结合起来称为电化学差,即电化学梯度)引起被动扩散(或弥散),将溶质扩散到小管外的血液中,这种现象称为被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 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逆着浓度差,将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到血液内。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分泌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新陈代谢的产物(如H+、NH3等)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四、尿的成分

    1.尿的成分

    尿的成分中,H20占95%-97%。固体物又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盐两大类,有机物中主要是尿素,其余有肌酐、马尿酸、尿酸等;无机盐中主要是NaCl,其余有硫酸盐、磷酸盐、钾盐和氨盐等。

    2.尿的颜色

    尿是淡黄色透明液体。其原因是尿中含有淡黄色的尿胆素。尿量减少变浓缩,颜色就会加深。新排出的尿颜色较浅,放置一段时间后,尿胆素元氧化成尿胆素,颜色就会加深。

    3.尿的比重

    尿的比重介于1.010-1.025之间,随尿量而异。饮水多时,尿量增加,比重减低;饮水少或出汗多时,尿量减少,比重增高。

    4.尿的酸碱度

    尿的pH值一般介于5.0-7.0之间,随饮食成分而改变。荤素杂食的人尿呈酸性,pH值约为6.0,素食的人因酸性产物较少,碱基排出较多,故尿呈碱性。剧烈运动后,尿中的酸性物质排泄加强(如尿乳酸等),尿呈明显的酸性。

    5.尿量

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1-2升,一般约为1.5升。



上一篇: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下一篇:肾脏机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