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理学分析
超负荷原则是基于人体机能对运动负荷刺激的基本反应与适应规律而提出的。这一规律在上一节已经进行过比较详细的讨论。简单说来,在给机体施加一个较大运动负荷的初期,机能反应较强烈,训练效果也比较明显。但随机体对该训练负荷的逐渐适应,机能反应便会越来越低,训练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在此情况下若要继续提高运动水平,则必须适度增加运动负荷,以引起新一轮次的反应及适应过程。依此周期不断循环,即为超负荷的基本内涵。更确切地说,所谓超负荷,实质上是指循序渐进地增加负荷,使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在不断进行的反应-适应过程中,逐渐提高到最大运动潜能。
运动能力要不断提高,负荷不断增长是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运动负荷应不断超过原有负荷。但超负荷并非指过度负荷,而是指在不引起机体机能衰竭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刺激机体,使之发生最大的适应性变化。这就意味着,在运动员机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运动负荷必须足够大,训练频度必须足够高。
合理应用超负荷原则是影响运动训练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对其尺度的把握不仅直接影响运动员每节训练课、每一小周期、中周期和大周期的训练效果,而且会对运动员一生可能达到的最高运动成绩甚至运动寿命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不同超负荷时身体机能状态的差异
不同超负荷安排时身体机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若负荷较小时,训练刺激小,运动员的耐受期相对较长,疲劳程度较浅,恢复速率较快,但训练效果不明显且消退较快。若负荷较大时,训练刺激大,运动员的耐受期变短,疲劳程度加深,需要恢复时间较长。但产生的训练效果较明显,保持时间较长,消退速度较慢。
比较结果提示,在训练安排时,应注意将大、中、小强度交叉使用。利用大负荷保持或发展能力,利用小负荷促进机体恢复。
(二)不同超负荷时身体机能发展的差异
运动训练所采用的超负荷是否适宜,直接关系着运动能力的增长速率以及运动员能够达到的最高成绩。图l3-2所示为不同超负荷安排时运动能力增长速率以及达到的运动潜能方面的差异。
1.突增式超负荷安排
从图13-2中的实线可以看出,依据刺激-反应-适应规律,施加较大增量的超负荷可使机体发生较大的反应,并获得比较明显的适应效果,因此能较快地出成绩。但若持续性地给机体施加较大超负荷,运动员固然出成绩较早,训练早期时常出类拔萃,但极易导致机体过早衰竭,无法达到本来具有的运动潜能,最终能够获得的最高成绩比预期的会明显降低,并且最高成绩保持的时间较短,往往形成“昙花一现”。
2.渐进式的超负荷安排
从图13-2中的虚线曲线可以看出,若对机体循序渐进地、缓慢地施加超负荷,虽然成绩发展速率较慢,出成绩较晚,但由于机体对此种超负荷一直会产生非常良好的适应,故不仅可以达到运动员的最大潜能,最终获得较高的运动成绩,并且可以保持较长时间。
综上所述,安排超负荷时,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从长远着想,从运动员需要最终获得的运动成绩人手,制定出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计划,并控制每次超负荷所增加的强度,使成绩按计划地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充分挖掘出运动员所具有的最大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