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学网站  
详细内容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日期:2008-02-25] 来源:  作者: [字体: ]

  授课章节:3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

2.详细了解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掌握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机制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

本章重点与难点

1.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大脑皮质对各级中枢功能进行的整合。

本章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每个神经元依据某些结构特征可分辨了三个组成部分: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1.结构:胞体+突起     树突:多而短

                           轴突(即神经纤维 ):一根且较长

2.功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对综合分析发出指令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1、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流

2、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三)神经元信息的传导

它被定义为局限于同一细胞内的传送或扩布,即细胞的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冲动,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其他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

1、局部电流方式学说;2、跳跃式传导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突触

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只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突触传递:通常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信息传递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二)突触传递

1.电突触传递

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细胞的缝隙连接,缝隙连接是指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

电传递的机能意义在于:第一,由于它传递的速度快,可使很多神经元产生同步化的活动;第二,它能耐受阻断化学传导的药物,对温度变化也不敏感。

2.化学性突触传递

1)中枢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突触的接触处各有膜隔开,轴突末梢的轴突膜称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胞体膜或突起膜则称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去极化兴奋

神经冲动®前膜去极化®Ca内流®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膜对NaK通透性®­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局部反应)®总和®动作电位(轴突始段)。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超极化抑制

神经冲动®前膜去极化®Ca内流®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膜对Cl通透性®­后膜超极化,即IPSP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递质:通过经典的突触联系作用于效应细胞的传递物质

配体:激动剂、拮抗剂。

配体-受体结合特点: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四、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有以下几方面:①转运功能;②参与脑屏障的组成;③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具有绝缘作用;④填补神经元的缺损;⑤参与离子和递质的调节。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觉

(一)概念: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上的反映。

(二)结构:1、感觉器官;2、传入途径;3、大脑皮质。

二、感受器

(一)概念:能够接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并将刺激能力转变成神经冲动的一种

特殊结构。

(二)分类:1、外感受器; 2、内感受器。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一)适宜刺激:1、刺激的性质;2、刺激的强度。

(二)换能作用:将其它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

(三)编码作用:将刺激信号所包含的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排列组合之中。

(四)适应现象: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第一节  感觉

二、 视觉

1.结构基础: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

2.视觉器官的组成:折光系统;感光系统。

3.眼的折光系统:眼的折光系统及成像:在视网膜上物象的形成和物理上的透镜成像原理一样。

4.眼的感光机能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主要感受强光和颜色的刺激;视杆细胞:主要接受弱光刺激。

5.三原色学说:红、绿、蓝是三种基本颜色,其它颜色由这三种颜色以不同比例复合而成。

6.视野:单眼不动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声波。

(二)听觉的形成:

外界的声波→外耳道→中耳→鼓膜振动→听骨链振动→耳蜗中外淋巴和基底膜振动→基底膜上螺旋器中毛细胞产生去极化感受器电位→听神经末稍产生动作电位→听神经→大脑皮质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位觉

(一)概念: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时引起位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

(二)位觉的作用: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的位觉感受装置。

(三)前庭器官: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

(四)位觉的适宜刺激

1、囊斑的适宜刺激:感受直线变速运动。2、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旋转变速运动。

(五)前庭反应和前庭稳定性

1、前庭反应与内脏反应; 2、前庭功能的稳定性。

.本体感觉

(一)肌梭:肌梭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主要感受肌肉长度的变化。

(二)腱器官:腱器官与梭外肌纤维串联,主要感受肌肉张力的变化。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运动的脊髓调控

()脊髓反射

1.牵张反射:

1)动态牵张反射:感受器:肌梭,效应器:快肌纤维 ;特点;快速牵拉,快速收缩,单突触反射 ;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等

2)静态牵张反射:感受器:肌梭,效应器:慢肌纤维;特点;缓慢牵拉,肌肉缓慢收缩,为多突触反射;意义:维持姿势,对抗重力牵拉

3)牵张反射过程(g环路)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1.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调节肌紧张。

2.去大脑僵直:切断上位脑与脑干的联系,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功能增强,产生伸肌紧张亢进的状态。

(二)姿势反射  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三、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小脑是控制和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平衡、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1、控制肌紧张使肌肉活动适度;2、参与随意运动的稳定;3、与运动程序有关

(三)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小结:

1.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

2.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机制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



上一篇:第二章 肌肉收缩.
下一篇:第四章 激素与运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