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呼吸的基本过程。
2、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
3、熟悉气体的血液运输形式,呼吸节律的产生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外呼吸的活动规律。
2、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分配: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肺 通 气


一、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一)肺容积
1.潮气量:500ml;2.补吸气量、补呼气量;3.余气量;4.深吸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5.功能余气量= 补呼气量+余气量;6.肺总量
(二)深吸气量和功能余气量
1、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
2、功能余气量,在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为功能余气量。
(三)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
1.肺活量
1)定义: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2)肺活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男:3.5L,女:2.5L);
3)意义:衡量肺通气能力,但只能自身比较。
2.时间肺活量
1)定义:第1、2、3秒末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
83%、96%、99%;
2)意义:既反应了肺的容量,又反应了肺通气
的速度和呼吸道的通常程度。
(四)每分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潮气量 ´ 呼吸频率;2) 最大通气量
(五)肺泡通气量
定义:每分钟肺泡吸入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意义:能更好反应肺的实际通气功能
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反应与适应
(一)通气效率的提高和呼吸肌耗氧量的下降
(二)氧通气当量的下降
(三)训练对运动时每分通气量的影响
三、运动与呼吸
(一)呼吸方法
运动时,为了提高呼吸的效率,增加散热途径,常采取嘴鼻并用的呼吸方法。对于锻炼者来说,主观感觉必须使用嘴帮忙呼吸时,说明跑步速度太快,此时应适当放慢运动速度。
(二)呼吸形式
以膈肌收缩为主的呼吸称为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收缩为主的呼吸称为胸式呼吸,人体一般采用腹式和胸式都参与的混合式呼吸。
(三)憋气
(四)过度通气
(五)哮喘和运动诱发的支气管痉挛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1.气体扩散动力:
2.气体分压的计算
=总压力´该气体在混合气中的容积
3.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一)气体扩散速率
(二)通气/血流比值(V/Q)
1)定义:每分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2)正常值:0.84
3)V/Q异常® 肺换气¯®缺O2
>0.84®产生肺泡无效腔
< 0.84®产生功能性A-V短路
正常人肺泡上下V/Q不均衡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及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
1)定义; 2)分类:肺扩张反射:迷走神经是传入神经;肺萎陷反射。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3、防御性呼吸反射
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PCO2的变化;2、H+的变化;3、PO2的变化。
三、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节
PCO2、PO2、H+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PCO2 >H+ >PO2¯(< 60mmHg) |
1、PCO2®H+®协同作用
2、H+或PO2®¯呼吸快、深®PCO2®¯作用抵消
小结:
1、呼吸系统是氧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机能是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以使血液中的PO2、PCO2、PH维持在正常生命活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2、运动时,机体代谢旺盛,呼吸过程必须加强,特别是耐力训练必将使呼吸系统的形态、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
思考题:
1、试述胸内负压成因及其生理意义。
2、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