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学网站  
详细内容

第七章 循环与运动

[日期:2007-06-20] 来源:  作者: [字体: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和产生机制。

2、掌握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掌握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机制。

4、掌握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

2、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3、肌肉运动时的血液循环功能变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分配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去极化过程(0期); 2)复极化过程(1期、2期、3期、4期)

7-1  心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和离子活动示意图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0期去极化到3期复极至-60mV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0期去极化到3期复极化至-55mV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复极化-60mV-80mV的时间
3)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膜内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

(二)自动节律性

概念: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窦性心率: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异位节律:以窦房结以外部位为起搏点引起的心脏活动。

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

传导性的高低可用兴奋的传播速度来衡量。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房结区、结区、结束区)

和浦肯野氏纤维。

 

(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1、“全或无”方式的收缩

2、不发生强直收缩

3、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某些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异常刺激,则可以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或期外收缩(也称早搏)。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二、心动周期与心电图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1、定义:心房或心室每收缩/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2、若Hr=75/®心动周期:60/75=0.8²,则

 

 

 

 

 

 

 

 

 

 

 

 

 

 

 

 

 

 

 

 

 

 

 

 

 

 

 

 

 

 

 

 

 

 

 

 

心房

心室

0.1‘’

 

0.3‘’

 

全心舒张期

 

 

 

 

 

 


3、特点    心舒张期>心收缩期 ® 使心肌得以充分休息

房、室不同时收缩 ®保证泵血正常进行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以左心室为例)

左心室

分期

压力

房室瓣

A

特点

收缩

(泵血)

等容收缩期

P< P< PA

心室密闭®P­­

射血期

P>PA

心室泵血

舒张

(充盈)

等容舒张期

P< P< PA

心室密闭®P¯¯

充盈期

P>P

心室充盈

心房收缩期(0.1²

同心室充盈期

心室充盈(20-30%

(三)心音

 

 

 

 

(四)心电图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是指将测量电极置于人体表面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脏电变化曲线。

1P波(P wave):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2QRS波群(QRS complex):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3T波(T wave):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P
R间期(PR interval):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代表由窦房

结产生兴奋经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时间,也即代表从心房去极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化开始的时间。

QT间期(QT interval):指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至完全复极的时间。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呈负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心室肌动作电位时程因心率增快而缩短所致。

ST段(ST Segment):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正常心电图上ST段应与基线平齐。ST段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均已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

三、心泵功能的评价

(一)每搏搏出量和射血分数

每搏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V-心室收缩末期V(70ml)

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55-65%

(二)每分心输出量和心指数

每分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Hr);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S®进行个体比较

(三)心脏作功  与耗氧量成正比®动能(射血)+势能(维持A血压)

四、心泵功能的调节

(一)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1.心泵功能的异长自身调节-Starling机制

1)前负荷或初长度:指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容积

2)心室功能曲线:反应初长度变化与心肌收缩力关系的曲线

充盈压在12-15mmHg前:上升支;充盈压在15-20mmHg:渐趋平坦;充盈压在20mmHg后:平坦,无明显降支。所以初长度与心肌收缩力成正比(上升)¬最适前负荷®收缩力下降不明显(平坦)

3)异长自身调节:因心肌细胞初长度改变而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调节方式

4)异长自身调节意义:对心输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2.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等长自身调节

3.动脉血压(后负荷)对搏出量的调节

后负荷®­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前负荷®­异长自身调节®搏出量恢复。

(二)心率对心泵血功能的调节

心率为40/-180/分时,与心输出量成正比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

首先在于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前提。形成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这就是心脏射血和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所遭遇的外周阻力。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心室收缩时血压升高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末期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我国正常青年人在安静时收缩压力13.3~16.0kPa100-120mmHg),舒张压为8.0~10.6kPa60-80mmHg),脉压为4.0~5.3kPa30-40mmHg),平均动脉压为13.3kPa160/95mmHg)以上者为“高血压”;在18.6/12.021.3/12.6kPa之间(140/90~160/95mmHg)为“临界高血压”;血压持续在12.0/6.6kPa90/50mmHg)以下者为“低血压”。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

二、微循环

 

 

 

 

 

 

 

 


1.迂回通路:物质交换

2.直捷通路:血液快速回流

3A-V短路 :体温调节

三、静脉回心血量(venous pressure and venous return)

静脉:血液由动脉流回心脏的通道;同时由于静脉系统容量大、管壁薄、易扩张、也能收缩,起着贮血库的作用。

(一)静脉血压(venous pressure)

微静脉内的血压约为1520mmHg,到达右心房接近于0。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右心房及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中心静脉压:如果心脏射血能力强能将回心血量及时排出心室内压,血从右房右室,心房压↓→CVP↓。反之,静脉回心血量↑↑→回心血↑→CVP↑CVP反映了心脏射血力量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意义:临床上在重症休克时作为输液的量与速度的观察指标。正常值412cmH2O(0.49-1.18kPa)CVP↓→输液量不足,CVP↑→输液过快或心力衰竭

(二)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μ=(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静脉阻力,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CVP、静

脉阻力的因素均可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1、自主神经纤维主要来自脊髓灰质的侧角及脑神经中第Ⅲ、Ⅶ、Ⅸ、Ⅹ中的有关核团。

2、自主神经纤维由中枢发出后,不直接到达所支配的器官,而要在外周的神经节中交换神经元。

3、自主神经纤维的节前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而节后纤维末俏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双重神经支配)

1)交感神经

作用:NE® b1-R® 正性作用(收缩、传导、心率­)

作用机制:

Ø       使窦房结4期内向电流加强®自律性®­心率­

Ø       NE使房室传导时间缩短

Ø       NEÅ®AC®cAMPÅ®­PK®Ca内流®­收缩力­

2)迷走神经

作用: Ach®M-R®负性作用( 收缩、传导、心率¯ )

作用机制

Ø         AchÆ®AC®cAMPÆ®¯PK®C a内流®¯收缩力¯

Ø       使窦房结4期外向电流加强®自律性®¯心率¯

Ø       使房室传导时间减慢

2、血管的神经支配

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

绝大多数血管仅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

血管肾上腺素受体    a -R:血管收缩

b2-R:血管舒张

2)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三)心血管中枢

1、延髓心血管中枢。延髓是心血管的基本中枢,它们可以分为心血管交感中枢和心迷走中枢两部分。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四)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器所受的牵张刺激增强,使心迷走中枢紧张加强,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减弱,于是心率减慢,心缩力量减弱,外周血管舒张,动脉血压下降,故此反射又称减压反射。

2、劲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二、体液调节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1.肾上腺素

b1-R:心脏正性作用

1)肾上腺素能受体      b2-R:血管舒张

a -R:血管收缩

2)对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无选择性:

3)临床作强心药使用

2.去甲肾上腺素

1)对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有选择性

b1-R:心脏正性作用    a -R:血管收缩

2)临床作升压药使用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

三、局部血流的自身调节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eg:冠脉血流量调节、微循环血管开闭的调节。

(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eg:肾血流量的调节、脑血流量调节。

 

 

第四节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一、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一)心输出量的反应  运动时,心输出量大幅度增加。

(二)血液重新分配  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三)血压的改变 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之间的关系,并和运动的方式、强度、时间等因素有关。

二、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一)运动性心脏肥大;

(二)运动心脏微细结构的重塑;

(三)运动心脏功能改善

1、安静时心跳徐缓;

2、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的节省化;

3、极量运动时心泵功能储备大。

小结:

1、心血管系统周而复始地运输血液,终生不停。

2、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心脏的形态、微细结构及功能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能够增强心脏泵血功能。

思考题:

1、试述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2、利用已学过的血液循环知识,如何理解休克的原因与机制?

3、机体在剧烈运动时动脉血压将出现何种变化,为什么



上一篇: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