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学网站  
详细内容

实验14 活动性休息对人体工作能力的影响

[日期:2007-06-26] 来源:  作者:chiaiping [字体: ]

 

[实验目]:

掌握活动性休息的基本原理和培养指导实践的能力。

[实验原理]:

活动性休息(积极性休息):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疲劳。如果在运动后,适当变换肢体活动的部位,能使运动神经细胞轮流工作,通过负诱导的作用,就会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更快地恢复工作能力。用转换活动的方式来消除疲劳,也称积极性休息。研究表明,大强度肌肉收缩,乳酸主要在Ⅱb型纤维中生成,降低和调整运动强度,能使乳酸不断“穿梭”进入Ⅱa型肌纤维或Ⅰ型中氧化利用。与安静休息相比较,活动性休息可使乳酸的消除快1倍。从而加速机体工作能力的恢复过程。谢切诺夫在1903年进行测力描记实验中发现,右手握测力器工作到疲劳后,以左手继续工作来代替安静休息,能使右手恢复更迅速更完全。他认为,在休息期中来自左手肌肉收缩时的传入冲动,会加深支配右手的神经中枢的抑制过程。并使右手血流量增加。

[实验器材]:

测力器,握力计,哑铃,杠铃,肌功描记器,记纹鼓,节拍器,秒表,铅球,皮尺,肌电图测试仪,血乳酸仪及试剂。

[实验内容]

(一)肌功描记观察法

1.静止性休息的效果观察。

1)受试者面对肌功描记器装置坐于桌旁,将右前臂固定在肌功描记器的底座上,中指套在描记器的牵引皮环内

2)在肌功描记器的弦绳另一头挂上重3kg的重锤。

3)开动记纹鼓和节拍器,令受试者按节拍器的频率(100/分钟)屈右手中指牵动重锤。可以看到在记纹鼓上描记出屈指收缩时的曲线,开始收缩曲线较高,而后随着屈指肌的疲劳曲线下降,直至降到0位为止。

4)受试者静止休息5分钟,再进行右手中指肌功描记,直至降到0位。

2. 活动性休息效果的观察

1)当右手进行第二次肌功描记练习疲劳后,在休息期(5分钟)内,令其左手进行肌功描记(重量比右手减半)。同时,右臂可以离开桌面做些屈伸肘、腕关节的活动。

2)左手工作时间完毕,在接着进行右手中指的肌功描记到疲劳为止。

(二)运动实验法

活动性休息实验法,可以根据从事运动项目的不同,编排实验练习内容。例如,可以编排以举重或哑铃、杠铃为训练内容,以其他轻微活动如徒手体操等为活动性休息内容。还可以安排有一定强度的短跑或中跑练习,运动停止后,一组做慢跑休息,另一组做静止休息,30min后测血乳酸,观察活动性休息的效果。

1. 进行推铅球实验,观察活动性休息的效果。

实验分两组进行:第一组,右手推铅球10次,然后采用单纯性休息10分钟,然后右手再推10次。第二组,右手推铅球10次后,在休息期内采用左手推铅球10次,然后接着右手再推10次同时监测练习前后的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并将每次成绩及平均成绩登记在表格内,进行对比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2. 进行短跑实验,观察活动性休息的效果。

   实验分两组进行(也可以同组分两次进行实验,在运动前、后自身比较):两组均进行200m400m计时跑(也可以采用间歇练习跑几组),第一组跑后,采用单纯性休息30分钟,测血乳酸。第二组跑后,采用慢跑或轻微活动练习(积极性休息)30分钟,测血乳酸。将测试结果记录在表格内,进行对比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3. 脑力劳动者,可进行数学计算方式或思维敏捷性做实验,以轻体力活动做休息,观察活动性休息的效果

[注意事项]

1.用肌功描记法测定时,记纹鼓要调节至最慢速度。

2.不要受外界环境干扰,要实事求是,尽力去完成实验。

3. 负重练习时,要严格规定重量、次数和时间。

4. 短跑练习应严格控制跑速。

5. 用最佳心率范围控制间歇练习。

[应用与评价]

1. 活动性休息应用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能合理地安排运动练习间的休息方式,加速机体恢复过程,提高训练效果。

2. 采用积极性休息的练习组,受试者自我感觉良好,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较静止组恢复快。

[思考题]

比较静止性休息与活动性休息的实验结果有何区别,并分析原因。实验40运动性疲劳的特征、诊断方法心率评定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心率评定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指标之一。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及恢复期心率判断疲劳程度。

1.基础心率

基础心率是指清晨、清醒、起床前静位状态下的心率。一般情况下,基础心率保持相对稳定。如果大运动量训练后,经过一昼夜恢复,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 /分以上,可认为疲劳尚未恢复,即有疲劳积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表明运动量过大,应调整运动量。

2.运动中心率

运动中心率呈动态变化特点,且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通常可采用遥测心率的方法测定运动中心率变化,或用运动后即刻心率来代替运动中心率。业已证明,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机体在完成定量负荷运动时,其心率变化减少。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机体从事同样负荷运动时,其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机体机能下降,有疲劳积累现象。

3.恢复期心率

定量负荷运动后,心率恢复快慢可作为判断疲劳程度的指标。如果定量负荷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延长,表明身体机能下降。如进行30s20 次深蹲的定量负荷运动,正常情况下心率可在运动后3min 内完全恢复,如果身体疲劳,恢复时间将明显延长。

4. 心率、血压体位反射:体位反射是反映机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疲劳的程度的指标。

(1)直立试验

测定时,卧姿3 min,测1 min 脉搏和血压。然后缓慢站起,测1 min 脉搏和血压。正常反应:脉搏增加1218 /min,血压稍有增加6070%。超越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脉搏增加低于6 次/min 者为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差。

(2)卧倒试验:

测定时,站姿3 min,测1 min 脉搏和血压。然后缓慢躺下,测1 min 10 秒脉搏和后50 秒血压。正常反应:脉搏减少614 次/min,血压稍有下降者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反之,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



上一篇:实验11 无氧功率的测评
下一篇:实验12 肌肉力量的测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