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
学时:72 学分:4
课程属性:本学科基础课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
一、课程性质
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应用生理学。它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或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影响下,人体各种功能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以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地组织运动训练。因此,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是九门主干课程之一。《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是《人体解剖学》,它又是《运动生物化学》和《体育保健学》的基础。因此,它是运动人体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二、教学目的
1.掌握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原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在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变化及其规律。
2.掌握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的基本生理学原理,特别是青少年生理功能的年龄,性别特征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青少年业余训练提供理论基础。
3.初步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科学方法和依据人体功能变化特点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原理。
其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跨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应掌握的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具有初步运用人体生理学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共分六篇23章。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选择重点讲授教材基础部分,共72学时,实验18学时,将教材其余内容调整到运动生理学选修课中讲授。
四、学时分配
章 |
课程内容 |
总学时 |
讲授时数 |
实验时数 |
0 |
绪论 |
1 |
1 |
|
1 |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
6 |
6 |
|
2 |
肌肉收缩 |
8 |
6 |
2 |
3 |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
5 |
5 |
|
4 |
激素与运动 |
3 |
3 |
|
5 |
血液与运动 |
4 |
4 |
|
6 |
呼吸与运动 |
8 |
6 |
2 |
7 |
循环与运动 |
10 |
6 |
4 |
8 |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
4 |
4 |
|
9 |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
2 |
2 |
|
10 |
肥胖与体重控制 |
4 |
2 |
2 |
11 |
运动与免疫 |
3 |
3 |
|
12 |
肌肉力量 |
6 |
4 |
2 |
13 |
有氧运动能力 |
8 |
6 |
2 |
14 |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8 |
6 |
2 |
15 |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
8 |
6 |
2 |
16 |
运动强力手段 |
2 |
2 |
|
总计 |
|
90 |
72 |
18 |
五、教学方式
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
六、考核方式
总成绩合计为100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成绩占10%、理论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计分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纪律、作业情况评定20分;实验考核根据学生实验缺勤、操作能力、实验报告撰写情况评定为10分;理论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学生卷面成绩按70%折合为理论考试成绩,若卷面成绩不及格,则不计总成绩。
七、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 肌肉的活动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能源物质在体内分解代谢的一般过程,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特点,为学习运动生理学奠定基础。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难点)
第二节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系统
第三节 肌肉活动的能量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重点)
第二章:肌肉收缩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形式与力学特征和生物电现象、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功能特征,了解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肌肉的微细结构与特征(难点)
第二节 肌肉的生物电现象与肌肉收缩的原理(重点、难点))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重点)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重点)
第五节 肌肉结缔组织与肌电图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1.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概念、基本生理过程,理解掌握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小脑和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重的作用,使学生了解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运动时神经控制的基本规律。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及其功能(难点)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神经调节(重点)
第二篇 运动的生理支持系统
第四章:激素与运动
1.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概念、基本生理过程,理解掌握个激素的作用、机制.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概述及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难点)
第二节 内分泌功能与运动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掌握血液的一般功能,以及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外呼吸的活动规律,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肺通气与气体交换(重点)
第二节 呼吸的调节
第七章:循环与运动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心肌的生理特征,掌握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掌握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以及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重点)
第二节 血管的生理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难点)
第四节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尿的生成以及运动时酸碱平衡的特点。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与酸碱平衡的调节(重点)
第二节 运动时酸碱平衡的特点
第三篇 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生理学
第九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体适能的概念,掌握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概念与评价方法,熟悉运动处方的制订与实施。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体适能与健康
第二节 运动处方
第十章:肥胖与体重控制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肥胖、体成分、身体指数的概念,掌握肥胖的诊断与与运动减肥的机制,并可初步制订运动减肥处方。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运动与体重的控制
第二节 肥胖与运动减肥
第十一章:运动与免疫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免疫的概念、组成,掌握免疫功能对不同运动的应答与适应特征。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免疫学基本知识(难点)
第二节 运动对免疫的影响(重点)
第十二章 肌肉力量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免疫的概念、组成,掌握免疫功能对不同运动的应答与适应特征。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训练(重点)
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
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有氧运动有关概念,熟悉影响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知识,掌握运动时有氧运动能力的变化。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吸氧量与氧亏(难点)
第二节 人体有氧工作能力
第二节 有氧耐力的测定法(重点)
第十四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掌握人体功能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生理机制。理解掌握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以及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与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重点)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发生部位、可能机制与判断方法;掌握恢复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生理机制(难点)
第二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重点)
第十六章 运动强力手段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生理学手段和强力作用以及营养手段、药物手段对强力的作用。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概述与生理学手段
第二节 营养手段与药物手段(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