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学网站  
详细内容

[推荐]第1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习题

[日期:2007-06-30] 来源:  作者:池爱平 [字体: ]

一、是非判断题:

1、血糖是指血液中糖元的含量( )

2、肝糖元和肌糖元是以葡萄糖形式贮存在肝脏和肌肉中的( )

3、肌糖元分解为葡萄糖,这个分解过程是不可逆的( )

4、肝糖元可以分解为葡萄糖,而血糖不可以合成肝糖元( )

5、进入肌肉中的葡萄糖又合成肌糖元( )

6、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是无氧供能能力的基础( )

7ATP 有三个高能磷酸键,能释放高能量( )

8ATP——CP 系统是在无氧情况下提供人体直接能源的系统()

9、人体运动时,每分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的持续时间呈正比( )

10、人体所需的能量大约有70%是由糖提供的( )

11、肌糖元只能由血糖生成,而不能分解成血糖( )

12、脑组织所需能量的来源全靠糖的有氧氧化分解供能( )

13、能源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几乎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 )

14、血浆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枢纽( )

15、食物在体内氧化过程中,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食物的热价()

16、基础代谢率随年增长逐渐降低,20 岁以后保持恒定,老年阶段又降低( )

17ATP 是直接能源而糖、脂肪,蛋白质等则是间接能源( )

二、名词解释题:

1、新陈代谢

2、基础代谢

3、呼吸商

4、食物的热价

5、氧热价

6、血糖

7、有氧代谢

8、无氧代谢

9ATPCP 系统

10、乳酸能系统

11、有氧供能系统

三、选择填空题:

1、新陈代谢包括( )。

A、能量代谢B、物质代谢C、气体代谢

2、肌糖元的生理功能是肌肉活动的( )

A、修补材料B、直接能源C、能量来源

3、肝糖元和肌糖元都属于( )

A、多糖B、双糖C、单糖

4、补充糖的时间应在赛前( )或( )为宜

A2 小时B1 小时C30 分钟D15 分钟

5、对蛋白质代谢有调节作用的内分泌腺有( )

A、甲状腺B、胰岛腺C、肾上腺皮质D、肾上腺髓质

E、垂体前叶F、垂体后叶

6、对脂肪代谢有调节作用的内分泌腺有( )

A、甲状腺B、胰岛腺C、肾上腺皮质D、肾上腺髓质

E、重体前叶F、垂体后叶

7、儿童少年基础代谢率( )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 )

A、高B、低C、恒定

8、在供氧不足的条件下,糖经无氧酵解分解为( )合成( )

A、丙酮酸B、乳酸CATP D、糖元

9、与血液相比较,汗液的特点是( )

ANaCl 的浓度一般低于血浆B、葡萄糖的浓度几乎为0

C、乳酸浓度高于血浆D、蛋白质浓度为0

E、脂类浓度相等

10、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呼吸商约为( )

A0.930.73 0.81 B10.7 0.8 C10.76 0.85

11、机体代谢率反映( )的全部过程

A、合成代谢B、分解代谢CA B

12、一切生物机体与它们生存环境之间不断进行( )与( )交换

AO2 B、物质C、能量D、水

13、在肌肉细胞中,ATP 最大浓度约为( )mmol,这足以维持骨骼肌进行最大

收缩达( )

A0.05 B5 C10

14、( )与体表面积有着比例关系,而这些因素与机体的能量代谢也有密切关系

A、呼吸频率B、肺活量C、心输出量D、血流速度E、吸氧量

15、氧热价以( )为最高,食物的热价以( )最高

A、糖B、脂肪C、蛋白质

16、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 )呈正比关系

A、持续时间B、强度C、时间与强度

17、人体摄入( )食物后,在体内额外增加30%的热量,从而起特殊动力作用

A、脂肪B、糖C、蛋白质

18、短跑和中跑运动后血糖( );长跑和马拉松跑后血糖( )

A、升高B、降低

19、衡量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

A、通气量BVo2max C、无氧阀D、最大心输出量

20、衡量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

A、血乳酸BVo2max C、无氧阀DATPCP 含量

21、肌糖元贮备高量的人表明他们( )能力较强

A、有氧供能B、无氧酵解CATPCP 供能

22、代谢率明显升高,可能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 )引起的

A、增多B、降低C、兴奋D、抑制

23、通常将( )称为呼吸商

A、耗氧量与CO2 产生量比值O2/CO2 BCO2 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CO2/O2

四、简答题:

1、简述测定基础代谢率的生理意义

2、简述ATP 分解供能的主要机制

3、简述乳酸的去向

4、简要说明评定有氧供能能力及无氧供能能力的指标

5、简述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

6、何谓能量节省化

7、简要说明音求产热量的原理,测定能力代谢的基本方法

五、问答题:

1、人体是如何维持血糖恒定的?

2、糖在体内有何主要作用?

3、试分析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4、试述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

5、试述人体代谢的与供能系统。

6、试述人体各供能系统的特点。

7、试述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关系。

8、如何提高有氧供能力?

9、如何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

 

 

 

 

答案:

一、是非判断答案:

1、× 2、× 3、√ 4、× 56、√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6、√ 17、√

22、×

二、选择填空答案:

1AB 2C 3A 4AB 5ACE 7AB

8BC 9ABCD 10B 11C 12BC 17BC

14BCE 15AB 1617C 18AB 19BC

20AD 21A 22A 23B

四、简答题答案:

1、答:测定基础代谢率可观察人体内耗氧状况。

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为1520%,若高于此值则说明体内耗氧速度高于正常,反之则低于正常。

2、答:ATP 即三磷酸腺苷,为人体活动时直接提供能量的能源物质,其腺苷分子以三个高能磷酸键与三分子磷酸相连,后两个高能键断裂时释放出能量。ATP 可分别在有氧及无氧的情况下由CP,肌糖原及葡萄糖合成。

3、答:运动中无氧酵解供能产生的乳酸在供氧充足时大部分经血液回肝合成肝糖原,必要时分解为血糖,在肌肉内进一步合成肌糖原,小部分在供氧充足时氧化为丙酮酸,参加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CO2 H2O,并释放能量。

4、答:有氧供能能力的评定指标为个体的最大摄氧量值即运动中每分钟能够被人体摄入并利用的最大氧量。无氧供能能力的评定指标为个体负氧债的能力。

5、答:①为人体主要能源物质,氧化释能较多②参加构成细胞成分③对器官可起到保护作用④有助于保持体温

6、答:经系统训练后,完成同样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此即“能量节省化”。

7、答:基本方法为:①求单位时间内CO2 排出量及耗O2 量②求呼吸商③查食物氧热价表④计算所消耗的总能量。

五、问答题答案:

1、答: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血糖含量的恒定取决于葡萄糖合成与分解代谢的平衡,其来源及去路如下:

来源:①加强糖的利用;②加强糖元分解为葡萄糖;③加强肝脏内糖元异生作用;

④减少糖的消耗;

去路:①加强糖的氧化,分解供能;②加强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肌糖原,并贮存;

③加强糖变脂肪;④血糖超过肾阈值时,加强糖的排泄。

2、答:①主要供能物质

②参加构成组织细胞

③转变为脂肪及蛋白质并贮存

3、答:①肌肉活动的强度、时间、性质

②环境温度的变化

③性别、年龄、体重及体表面积差异

④训练程度水平

⑤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⑥神经的紧张程度及情绪变化

4、答:人体运动时、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 的分解,ATP 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应

①高能磷酸化物系统(ATPCP 系统)

ATP=======ADP+Pi+E(能)

CP+ADP——→ATP+C(肌酸)+E

②乳酸系统:(无氧酵解系统)

肌糖原——→HL(乳酸)+E(合成ATP

③有氧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④糖元脂肪——→CO2+H2O+E(合成ATPPi

5、答:人体运动中的能量供应可在两种供能形式下进行,即无氧代谢及有氧代谢,分别在这两种供能形式下工作的有三个供能系统。

无氧代谢即指人体在供氧不足的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靠物质的无氧分解提供,主要由ATPCP 系统及糖酵解系统供能。人体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运动时,能量供应由能源物质的彻底氧化供给,此时工作的供能系统为有氧氧化系统。

6、①ATPCP 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快但所生能量较少,且CP

源有限

②糖酵解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启动较慢,生成ATP 有限,且代谢产物乳酸如堆积至一定量时,可反馈性抑制该系统工作。

③有氧氧化系统:有氧条件下分解供能、能源物质充足,糖、脂肪彻底氧化可产生大量能量。

7、答:有氧供能能力是无氧供能能力的基础,因无氧供能的能源物质肌糖元及磷酸肌酸均需在供氧充足时合成,而无氧代谢时的代谢产物如乳酸、肌酸等需有氧供能条件下彻底清除。

8、答:有氧供能能力的提高,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①呼吸系统的摄氧能力,提高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增加O2 的摄入,进行呼吸形式的训练,深而慢的呼吸较浅而快的呼吸摄O2 效率高。

②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O2 的能力,提高血红蛋白含量,从而增加氧含量,提高血氧饱和度,加强血液载O2 能力。

③循环系统的氧运输能力:提高心输出量,从而提高最大摄氧量,因为心脏的泵血机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发展的限制因素。

④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此与肌纤维类型有关,慢肌纤维有氧代谢能力强;提高氧化酶的含量及利用。

⑤增加能源物质的合成。

9、答:①提高肌肉内无氧酵解能力,(肌纤维的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②提高血液的缓冲能力;增加血液中碱储备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③提高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延缓疲劳。


上一篇:[推荐]绪论习题
下一篇:[推荐]第2章 肌肉收缩习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