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骨折
骨科临床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患者骨折躺在床上,可是家属忙的满头大汗,今天炖鸡、明日煲汤,结果适得其反,疗效欠佳。 骨折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如果在饮食上利用中医药膳调理,会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1.骨折初期
由于骨髓腔里出血,加上骨折端周围的血管损伤出血,血液积聚在损伤部,临床表现为骨折处肿胀明显及青紫瘀斑。中医辨证多为气滞血瘀,故宜食具活血化瘀、行气消肿止痛之食物,如三七、山楂、薤白、荠菜、韭菜、续断等。丹参三七鸡 丹参30g,三七15g,老母鸡1只。将丹参、三七分别切片,填入去毛及内脏的鸡腹内,再用麻线缝合,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煨炖至鸡肉烂熟,除去药渣即成。可适当加调味品,吃肉喝汤,每次1碗,日2次,不可多饮。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中丹参苦微寒、三七甘温、均长于活血化瘀,止血定痛,补而兼行,通中有止。适于体弱之骨折初期患者。 桃仁生地酒 生地黄汁10g,桃仁30g,白酒500g。做法:将桃仁去皮尖另研膏,将生地黄汁并酒煎沸,下桃仁膏再煮沸,去渣,即成,每次温服30ml。功效:疏通脉络、活血祛瘀。适用于骨折早期淤血肿痛。
2.骨折中期
多为和血生新期,宜食补肝肾,续筋接骨的食物,如枸杞子、杜仲及各种动物的骨头等。杜仲狗肉汤 杜仲10g,狗肉250g,黑豆100g,生姜5g,花椒2g,食盐、味精少许。将用料全部洗净,做法:狗肉剁成小块,一同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以文火慢炖至狗肉、黑豆熟烂,加入生姜、花椒、食盐,稍煮片刻,放少许味精、搅匀即可服用。功效:温补肾阳。杜仲味甘而微辛、性温、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等作用;狗肉性咸、温,温补肾阳、有益疮疡久不收口,黑豆也有补肾滋阴的功效。但狗肉夏季不宜食用。 猪骨汤 猪骨头1000g,黄豆500g,桃仁20g。做法:将骨头敲打为碎块,与黄豆、桃仁一起水煮。加姜、葱、盐调味,食豆喝汤。每日1~2次,分4~5次食,连服百日左右。功能:健脾利湿、祛瘀生新。 狗骨酒 狗骨100g,白酒1000ml。做法:将狗骨敲碎砂炒至焦黄松脆,取出狗骨,进一步粉碎(颗粒愈小愈好),然后将它泡在白酒中蜜封存贮。1个月后饮用。每日1次,每次10~20ml,或随量饮用。以不醉为度。功效:根据虎骨所含成份的对照,二者所差不多,只不过狗骨所含之量较少而已,狗骨酒确有强筋壮骨、祛风除湿、养筋通络的作用,常用于风湿关节痛,骨中冷痛,腰腿无力及四肢麻痹等特别是对骨折病人、有改善症状和促使早日痊愈之功。 黄芪牛膝蹄筋汤 黄芪15g,牛膝6g,蹄筋100g。做法:黄芪、牛膝各洗净加水煎汁备用。蹄筋加汤煮烂后,加入药汁和调味品,吃蹄筋饮汤。功效:壮骨强筋,活血通络、有益于骨折患者恢复及老人行动迟缓、四肢不利、迟钝不能者常吃有益。
3.骨折后期
骨折愈合较慢、或久不愈合者、多为气血不足,肝肾两亏,宜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类食物,如紫河车、桂圆肉、黑豆等。 当归羊肉羹 当归、黄芪、党参各25g,续断、仙茅各10g,羊肉500g,葱、姜、食盐、料酒、味精各适量。做法:先将羊肉洗净放铁锅内,另将当归、黄芪、党参、续断、仙茅装入纱布袋中、扎口、放入锅中、葱、姜、食盐、料酒也加入锅内,再加适量水,用武火煮沸,改文火慢炖,至羊肉烂熟即成。吃肉饮汤,可分2~3次用,日服1~2次,连服2~3周。功能:补血益气、强筋壮骨,适应骨折恢复期肝肾亏损患者食之。黑牛髓膏 黑牛髓、生地黄汁、白蜂蜜各250g。做法:将生地黄切片,加水,用纱布绞取汁液。然后将三者混合均匀,放入铁锅内,置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煎至稠,停火即成,每次5g,用温黄酒调匀食用,每日早、晚空腹时各服1次,功能:具有补肝肾、填精、生髓之效。适用于肾虚骨弱所引起的腰膝无力、面黄肌瘦、骨折、儿童发育迟缓等症,长期服用激素者可以佐食本品,以预防骨折。桂圆童子鸡 童子鸡1只(约1000g),桂圆肉30g,料酒、葱、姜、盐各适量。做法:鸡去内脏洗净,放入沸水锅中氽一下,捞出后放入蒸钵或汤锅中,加入桂圆、料酒、葱、姜、盐和清水,上笼蒸1小时左右,取出葱姜即可,佐餐食。功效:补气血、安心神、适应于骨折身体恢复期。